昨天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要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,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。会议部署并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,力促“中国制造”强筋健骨。
1、为什么提出“技术升级改造”,重点改造哪些传统行业?
当前,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。轻工、钢铁、纺织、建材等传统行业受到的冲击尤其显著。
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指出,当前中国企业发展单靠降低成本、降低价格的办法已经无法摆脱发展的瓶颈,所以要从提高技术水平入手,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,“从宏观上不仅要由过去的粗放型、消耗比较大的方向,在企业层面上要走向一个更加高技术、高知识、高创新的方向。所以要朝着制造业升级,特别是企业技术升级上这个方向转变,像已经成功的国家,比如韩国、日本,曾经也经历过这个过程,然后就走向了一个高技术、高质量、创新多的方向,这是我们国家目前所碰到的问题。”
在这种情况下,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支持轻工、钢铁、纺织、建材等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,提高装备、能效等水平,降低成本,对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和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一项利好。
2、“技术升级改造”以什么为导向,资金从哪里来?
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,技术改造升级要“以市场为导向”,同时提出了多项举措,包括简化前期手续,推动并联审批;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指导目录,编制年度重点技改升级项目导向计划;健全融资担保、风险补偿等激励机制,鼓励采用“众创、众包、众筹、众扶”等。
袁钢明表示,这些举措的出台表明,国家在为企业技术改造创新项目的资金来源以及融资等提供便利,“比如,研发资金、创新资金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,咱们国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进展,已经占到了企业销售收入的2%,国际上比这个数字要高,创新性比较强的企业达到了5%甚至10%。那么,这次国务院明显开始要把资金这个问题解决,企业要是创新,国家就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,包括传统的就是银行贷款,还有直接融资,国务院又提出了众筹、众创这些新型的做法,这样更能发挥资金的灵活作用。”
3、面对新政策,企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?
会议还确定,聚焦《中国制造2025》重点领域,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,以市场为导向,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。
面临这些新政策、新机遇,企业应该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呢?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说:“‘十三五’的规划,一定是一个转型期升级的规划,也就是说发展理念在变化、政策在变化,这是企业必须研判的。第二,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。每个企业情况不一样,我们能看到“互联网+”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法,潜力会很大,但是每个企业情况是不一样的,它以什么方式可以把新业态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,这就需要创新的能力。”